首屆“對話科技成果轉化”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
“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是創新必由之路?!薄爱a學研結合是完成創新過程的有效途徑?!薄袄婀蚕?、合作共贏是創新過程的靈魂?!痹?月18日舉行的首屆“對話科技成果轉化”高層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前副院長楊柏齡應邀致辭,金句頻出。
此次論壇由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與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紹興濱海新區管理委員會、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福建安溪人民政府協辦,國科創新智庫(北京)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北京北科控股有限公司、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安溪中關村領創空間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等承辦,中智科學技術研究評價中心、中國技術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等數十家行業代表機構給予支持。論壇采取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下部分在北京舉辦。沈保根、汪集暘、王中林等中國科學院院士及來自科技、金融、地方政府、企業的代表60余人參加了會議,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約130萬人參與現場直播觀看。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資深顧問和研究員趙新力主持會議第一部分。(韓琳攝)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官、產、學、研、資、介、人、用八個維度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首屆對話科技成果轉化高層論壇的舉辦,就是為了研討和推動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钡谝画h節主持人,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資深顧問和研究員趙新力開篇揭示了此次論壇的主旨。
此次論壇分主旨演講、重點產學研合作簽約及產業政策交流、院所大學技術背景重點項目交流三個環節。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秘書長安道昌、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楊柏齡先后為論壇致辭。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秘書長安道昌致辭。(韓琳攝)
安道昌在致辭中指出,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科技成果轉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科技成果轉化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需要政府、企業、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投資者等多方合作,并建立長期長效的機制。他表示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將調動協會相關力量,全力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工作,為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主任鄭浩峻講話。(韓琳攝)
“企業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各類學會的活動中,而科研工作者也越來越多地深入到企業中,與企業家打交道,這就是我國現在的情況?!编嵑凭谥罗o中指出,科技傳播是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是連接科技與社會、知識與經濟的橋梁,也是將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和生活的實踐活動,已經成為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
鄭浩峻透露,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即將啟用,今后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科技傳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新機制,為技術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助力和服務。
▲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楊柏齡致辭。(韓琳攝)
楊柏齡在致辭中指出,創新是一個長鏈,終極目標是經濟效益,因此創新是經濟行為,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經濟效益為標志。不言而喻,創新需要市場導向??萍际莿撔麻L鏈的龍頭和關鍵但不是全部,只有企業才是為終極目標“經濟效益”服務的主體!它統籌各方面的力量完成全過程實現經濟效益的目標。
楊柏齡強調,產學研結合是完成創新過程的有效途徑,而“政產學(政產研)是更準確的表述”——政府提供政策和環境支持、企業統籌全產業鏈、科技支持全產業鏈過程的完成。
楊柏齡認為,利益共享、合作共贏是創新過程的靈魂,做大蛋糕是產學研合作的基礎,誠信、依法進行是產學研合作的保障。他呼吁各相關方為共同的創新目標求大同存小異,精誠合作,為我國實施創新國策、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做出切實貢獻。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集暘院士以在線方式做主旨演講。(韓琳 攝)
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汪集暘首先做了題為“為地球充電 讓地熱發揮最大效率”的主旨演講。汪集暘是著名的“地熱大家”,也是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專家組特邀專家。他在演講中指出,地熱能是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具有重要作用。他提出的“地球充電/熱寶”的概念,是指以地球介質為載體的“地熱+”多能互補儲/供能系統。該系統可將各種形式的能量儲存于地下,并按需求取出加以利用,是地熱開發利用的一條新途徑。
▲稀土專家沈保根院士做科普演講。(韓琳攝)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稀土永磁材料專家沈保根院士在“稀土:戰略資源、永磁材料、關鍵應用”主旨演講中從稀土戰略資源、稀土磁性材料和稀土永磁應用三個方面展開介紹。他講到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戰略資源,是世界各國的戰略資源,是全球競爭的焦點。在我國稀土應用中,新材料領域占62%;而在新材料領域應用中,稀土永磁材料占63%。我國稀土永磁產量超過全球85%,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生產基地,也是重要的稀土永磁應用市場。隨著時代的進步,稀土永磁需求量逐年上升,應用日益廣泛,中國稀土永磁產業在全球的地位舉足輕重,既面臨新機遇,也迎接新挑戰。稀土永磁材料可以在航空、船舶、汽車、工業等領域應用,可以顯著節能降耗,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他著重介紹了稀土永磁電機,新開發的無軟磁稀土永磁電機具有成本低、重量輕、體積小等優點、能源轉換效率比傳統電機大幅度提高,顛復了電機的傳統設計理念與工作模式。以汽車領域為例,直驅輪轂電機是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不久的將來電機可直接驅動車輪,省去傳統汽車的減速器變速箱、傳動軸等部件,汽車結構大幅簡化,效率高、重量輕,大幅提升節能環保水平。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院士做主旨演講。(韓琳攝)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王中林做了題為“物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分布式能源”的主旨發言。他在發言中提到,我們目前的能源主要是以化石能源為代表的低熵能源,例如煤碳、石油、天然氣等,經過燃燒、發電、輸運和應用等過程,這些高質量能源最后變為低質量的能量耗散在自然界。從近期目標看,物聯網、傳感網絡、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急需我們開發高熵能源來持續的驅動這些分布性廣、移動性強、功耗小但數目居多的電子器件。從長遠的目標看,在保證社會高速發展的能耗前提下,減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實現碳中和的根本途徑之一就是開發海洋中蘊含著豐富而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藍色能源,包括波浪能、潮汐能等。如果海洋能源能實現大規模工業應用,它將是一種嶄新的、綠色的、取之不盡的大能源,將極大緩解人類對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將帶來世界能源格局的巨大變化,并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然而實現近期和長期的這兩個大目標需要有顛覆性技術的發明。本報告介紹了他發明的一種嶄新的發電技術,它如何有可能不但能夠提供物聯網中的分布式能源,同時也有可能來收集海洋中的藍色能源,為碳中和做出貢獻。
▲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樂斌做主旨演講。(韓琳攝)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副會長、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樂斌先生做了題為“創業投資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的主旨演講,他曾開創性地提出了綠科技概念、一條運河等一系列有關成果轉化與科技企業發展的理論體系,組織投資了國盾量子、寒武紀、長光華芯等一批知名的科創企業。他在演講中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的要素從內因來看是三件事,人、財、物(成果)。一個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必須滿足四項條件:明確的市場定位;原理或方法基本符合基本的科學原理;技術可以被重復;行業準入資質。談到創業投資的意義與作用,他表示創業投資是科技創新的動力,也是激活創新的機制??缭剿劳鲋?,需要用好“三種人”“四筆錢”,同時科技創新投資需要政府和國有資本讓利容錯。
▲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中國首席代表何宏做演講。(韓琳攝)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專家組專家、亥姆霍茲國家研究中心聯合會中國首席代表何宏在發言中介紹了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和中德科技合作的新趨勢。他認為全球化、國際化仍在繼續,但疫情后的科技合作面臨著更多復雜挑戰,國家之間會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上要求更大的透明度,以平衡雙邊共同的安全和利益。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秘書長劉慶蓮發言。(韓琳攝)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高級工程師劉慶蓮介紹了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及重點服務情況,她說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將在專家服務中心、信息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重點業務上與地方政府和園區加強合作,圍繞低碳環保、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等領域篩選推薦重點項目,同時為企業推薦會員機構的投融資、科技評價、技術交易、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
▲光大控股董事總經理、光大香港創新中心分會首席執行官王毅喆發言。(韓琳攝)
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理事、光大控股董事總經理、光大香港創新中心首席執行官王毅喆演講的題目是“面向高新企業可持續性支持計劃倡議及案例分享”。他說在新一輪的經濟周期下,初創科技企業需要依靠多種融資方式獲取發展所需資金支持和資源支持,創投債計劃是非常有效的面向高新企業的可持續性資金支持方式。
▲劉慶蓮、安道昌、吳樂斌、王毅喆四名嘉賓(自左至右)簽署“創投債計劃倡議書”。(韓琳攝)
在重點產學研合作簽約及產業政策交流部分,主持人劉慶蓮表示,為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穩定發展、響應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履行國家級行業協會組織助力科技發展的社會責任,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倡議并推廣“面向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創投債計劃”。隨后安道昌、吳樂斌、劉慶蓮、王毅喆四名嘉賓共同上臺簽署“面向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創投債計劃倡議書”。
▲紹興市濱海新區管委會、光大銀行紹興分行與科迪華的代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韓琳攝)
Kateeva(科迪華)是一家于2008年成立于硅谷,在半導體顯示行業中提供高精密噴墨打印解決方案的領軍企業,2020年成功落地紹興并投產。此次簽約,使科迪華項目作為創投債計劃倡議的首個已落地重點項目。紹興市濱海新區管委會、光大銀行紹興分行、科迪華顯示技術(紹興)有限公司進行了現場《戰略合作協議》簽約。
▲廣州市南沙區副區長陳國慶發言,向與會者推介南沙。(韓琳攝)
在產業交流環節,廣州市南沙區副區長陳國慶首先發言,他以“與南沙共赴‘星辰大?!睘轭}生動介紹了南沙的地理優勢和發展情況。廣州南沙是廣東唯一的國家新區、廣東自貿試驗區最大片區,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創新創業服務處以“健全科技企業全周期支持服務體系,持續提升中關村創新創業服務能級”為題介紹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進展,以及科技企業全周期支持服務體系等有關情況。
▲安溪中關村領創空間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費明凱發言做產業推介。(韓琳攝)
安溪中關村領創空間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費明凱以“魅力安溪,財富與共”為主題做了當地的產業推介。近年來安溪重點打造新興經濟,光電產業、空天產業、影視大數據產業等正在安溪蓬勃發展。
中國銀行北京市分行科技金融工作組負責人朱燕明介紹了中國銀行科技金融工作與創新產品。他表示,中國銀行提出致力于成為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整合者、全鏈條創新者和全周期服務者,為創新主體提供差異化服務。
▲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創業投資協會會長劉克峰主持本次論壇的項目交流活動。(韓琳攝)
院所大學技術背景重點項目交流由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創業投資協會會長劉克峰主持,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推薦篩選的六個優秀項目參與交流。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程廷海首先介紹了“多功能自驅動智能水表項目”?;诩{米發電技術,王中林院士、程廷海研究員團隊研制開發出自驅動智能水表,實現了管路流體的智能化監測,解決了目前機械表查抄困難、無法實時監測用水量,智能表主要存在需要外部供電、功能單一、維護成本高等行業痛點。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能源系主任、教授張偉介紹的題目是“相變儲能型節能控溫項目”。針對5G通信基站、儲能電站、電力電子設備基站等密閉空間設備長時間、高可靠性散熱需求,本項目提出一種基于基于固液相變儲能的低能耗高效節能溫控技術,充分固液相變的潛熱儲能抑制設備艙環境溫升、并結合利用自然冷源和晝夜溫差,實現谷電峰用、夜冷晝用,與傳統工業空調相比,實現運行節能50%以上,提高空調系統使用壽命1倍以上,大幅縮減運維成本,投資回收期2.5年,相變儲能換熱器、相變儲能溫控艙等系列產品可廣泛應用于數據中心、5G基站、儲能電柜等新基建和高新技術領域,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房立新對“光伏面板清洗檢測復合型自主移動機器人項目”做了介紹。他說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光伏發電行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光伏能源建設選址多為地址氣候較為惡劣的地區,多風多沙。沙塵累積一方面會降低光電轉化效率,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熱斑效應,降低光伏組件的性能和使用壽命光伏清洗多以人力清掃為主,作業效率低,管理難度大。隨著裝機容量的不斷增大,光伏清洗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目前市場上現有的自動清洗技術方案也存在著作業效率低、維護費用高、智能化程度低、清洗作業需要大量人工參與等等缺陷。針對上述行業痛點,團隊開發的光伏面板清洗檢測復合型自主移動機器人可以實現復雜地形的自主行走能力,能夠實現自主清洗,以及在清洗的同時實現光伏面板隱裂和熱斑的在線檢測,有效解決了行業痛點,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中科院理化所王超副研究員介紹了“植物秸稈的微納米化制備及其在綠色包裝材料中的應用”。中科院理化所吳敏研究員團隊一直致力于植物纖維微納化的研究,研發了獨具特色的纖維素微納化技術,并將源于農業廢棄秸稈的微納化纖維素用于紙張增強和表面疏水,使其在達到塑料包裝材料強度的前提下實現減重和防水,替代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包裝材料,用于超市、快遞、外賣等行業應用,以及食品包裝、 飲料紙杯、吸管等產品。該項研究將推動紙基包裝材料制備的產業鏈的發展,大大推動紙基可降解包裝材料的應用,同時,也為從根本上解決一次性塑料包裝材料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貢獻力量。
中科海芯副總裁王輝帶來“面向智能控制和人機交互的國產RISC-V處理器及應用”項目,他講到電機控制和人機交互是消費電子、工業控制和汽車應用的重點需求方向,中科海芯結合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通過算法、系統軟件和處理器軟硬協同創新,面向工規車規場景推出自主創新的RISC-V處理器產品和解決方案。
認知光子(北京)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員、原兵裝院副院長史俊鋒介紹了軟件定義激光技術與裝備項目。史俊鋒博士談到2022年辭職創業的初衷時表示,初創公司認知激光針對萬億市場,研制1-10萬瓦輸出功率的軟件定義激光器和機器知識焊接數據云,解決現有中厚板激光焊接質量難題,實現焊接裝備的高效節能智能化轉型升級。
據介紹,中國技術創業協會科技成果轉化分會是在中國技術創業協會下,由國家相關部門機構、科研事業單位、非盈利組織、高科技企業和投資機構等數十家優秀代表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的。
中科院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由國科控股發起成立,是中國科學院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重要措施,也是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踐行“新型舉國體制”的積極探索。公司以“母基金+直投”結合的方式投資,堅持投早、投小、投綠、投硬。 公司目前管理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已經支持超過40家研究所成果轉化工作,成員企業超600家。
據悉,論壇支持單位有中智科學技術研究評價中心、中國技術交易所有限公司、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全球智能制造與新興產業促進會、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中國技術創業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軍民融合產業合作專委會、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銀行北京分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軟件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清華大學產業創新與金融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校友會辦公室、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北京創業投資協會、北京技術市場協會、北京中關村留學人員創業園協會、天津科技服務業協會、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北京科技報等。
(來源:聯合科創 科技成果轉化平臺)